《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期次:第6期   作者:雄  张  科技处   查看:47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地方院校只有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走产学研多方结合之路,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认识层面

1.1 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院校日益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校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地方院校的发展趋势应当引导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因而,地方院校也只有置身于地方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充分利用与地方联系密切的天然优势,以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转型、增长方式变换为契机,主动积极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并为其服务,才能真正成为支持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也才能求得长期的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国内外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地方高校必需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动员校内校外各种力量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

1.2 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意识

    目前,提及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主要会归结到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不够积极主动,二是行业、企业没有兴趣热情,三是政府缺乏政策支持。从一般意义上来,这种分析也是正确的。但作为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自身才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主体。对地方高校而言,更是需要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意识,并切实行动起来,制定和实施合作教育方案,利用自身的人才与科技优势,主动热情地为产业部门服务,促进了解和信任,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和谐健康的发展。

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层面

2.1区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

现实中,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相提并论和混一为谈的情况并不少见,从理论上将二者区分开来非常必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与只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相区别,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部门、高校、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活动,其主要内容除了包含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开发外与应用,还应包括人才培养。但在实践中,产学研合作通常没有将人才培养的内容纳人其中,一些学校把产学研合作进行科研与开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当成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二者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其关键是看是否将工作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与教育上。

2.2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样化形式

很多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更有可能在重点高校或行业型院校实施,因其科研成果和专业技术优势而更有可能吸引企业单位参与到该教育模式中来。比如有的地方师范院校就感觉产学研合作教育不适合它们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师范专业)。这里就涉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形式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在“产学研”三个字中的“产” 字上寻求突破。上述认识事实上是将“产”仅仅理解为企业生产,这是狭隘的理解。应该将“产”理解为“产业”,即经济学中的第一、二、三产业,这样就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供合作的“产”的内涵大大增加了,意味着合作形式可具有多样化特点。

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运作层面

3.1健全管理体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运用好这种教育模式,必须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多方组成专门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高校要自身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建立本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一般而言,体制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权限、隶属关系等要素。因此,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当从这此方面入手。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可有效地促进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结合,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顺利运行,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质量和科研合作水平的提升。

3.2 完善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学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促使其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还在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就动力机制而言,它涉及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但在目前来讲,最重要的是激发产业部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机和动力。合作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体,产业部门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中学校的主体活动是人才培养,产业部门的主体活动是生产经营,二者实现合作关键是要找准接合点。如果高校能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与科技的需要,进行多方位合作并取得实效,这就不仅可以给予行业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投人进行补偿,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双方合作的信任度、有效度,从而保持长期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就保障机制而言,主要指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开展的智力、物力、财力的投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师资保障。学校应当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聘请产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兼职兼课,进行学术交流,吸引教师和产业部门人员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

3.3 争取外部支持

在学校、政府、产业界三方力量中,尽管我们更多地强调学校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力量及其主体性发挥,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界的热情参与也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这种外部支持的获取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横向的结合。即学校通过各种优惠条件的吸引来实现与产业界互惠互利、平等自愿的横向结合。二是纵向调控,即积极争取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宏观调控和必要干预。具体而言,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应以政策法规、经济扶持等手段为主,而且在现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将着力点放在调动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上面。最后还须指出的是,争取外部支持的关键依然在于学校主体性的发挥和实际行动的先行。因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的出现并不必然导致政府政策的出台,关键在于它能否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注意。同样,要使政府进一步出台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政策,地方高校首先要行动起来,形成一种气候和舆论.从而引起政府决策者的充分注意。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232次访问,全刊已有185818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