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革命理想高于天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白 炜
   期次:第8期      查看:55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20世纪中国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人类史上最壮丽的英雄史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阐述和解读很多,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长征精神,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三年,战胜险恶的自然条件,战胜凶恶的围追堵截,攻艰克难,力量之源是什么,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依靠的是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行动的目标和方向,也是行动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就能坚定奋斗的方向,就不会误入歧途,就能少走弯路;坚定正确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国家困难时期、在人生受挫阶段,精神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因为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领袖、红军战士正是心怀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信念,才能个个锤炼成不怕困难的钢铁汉,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达观进取的革命浪漫主义,才能战胜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

伟大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哪来,它必须立足于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只有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坚定,才能高于天。所以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信真理。理想信念问题就是关于真理观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的问题。

正确的真理观首先要承认真理、相信真理。因为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正确的真理观还要追求相信、发现真理。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有思维和认识能力,是有能力最终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当然人们认识世界有一个过程,要经历有不知到知、有知少到知多、有知现象到知本质,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16字诀,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但要坚信真理是存在的,人类是可以认识真理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真理。古今中外关于人类社会是怎么回事有许多流派和观点,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揭开了关于人类社会认识的神秘面纱。它揭秘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五个基本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奋斗目标,也应该成为人类最高的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关键在于它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正是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憧憬有空想变为现实,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矢志不渝地进行改革开放,才能取得翻天覆地、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就。

    当然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十全十美,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也不是说马克思主义能神机妙算,是百事通。而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就是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必须要把这些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与具体实际、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真理一样,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同时也要借鉴、吸收其他理论学说的新成果,完善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不竭的活力,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理论指南,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

 理论是革命的火车头,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理论。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是革命领袖战略战术、智慧和胆略的胜利,是红军将士理想信念的胜利。更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谬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目的在于要尊重历史、告慰英雄,珍惜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相信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增强对中国人民的信心。不忘初心,代代相传,为完成先烈们的夙愿贡献我们这一代的力量,交上一份向先烈们一样、经受起历史考验、后代满意的答卷。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50次访问,全刊已有185746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