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文天地:历程

   期次:第3期   作者:李梦凡   查看:158   

我们喜欢把毫无缘由,又自然而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历程,统称为宿命。宿命由此就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带有某种隐喻。

直至现在为止,“人各有命运”这一说法依然确信无疑。科学领域里认为命运是生命的规律,有坎坷,有磨难,有欢笑,有出生,会死亡,从始至终贯穿整个生命。

佛教里有这样一个禅词,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中文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业因”一般认为是由人凭自己独特思维力(先天人性本身的某种特征)产生的物质欲望需求;“业果”是指被物质欲望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性结果。从业的因到业的果,就有所谓的“业力”,常用作“宿命”之意。我们选择它,承受它,乃至以后很长时间里,它和我们共享生命。

业的归属在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神秘的。不可触,不可知,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从逻辑学的角度讲,业是派生的,不从属于任何一个主体,随着社会的自然发展而逐渐派生出来的一种无形态的物象。它有自己的规律,可以改变它,但不可以打破它。业力主要的表象就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业,类属于自然界里的现象。种子破土,发芽,成长,衰老,死亡,有一股神奇的量存在着,使它的生命自然流淌。有生命,才有生灵。“灵”最初都是无意识的(自然中不断更新的生命),后来不断延伸发展,凝聚成有意识的灵,独立起来,有了自己的思维力。人与动植物得以区别。

总听人说,大自然的源头是最初生灵的孕育,逐渐在大地上产生这样孕育生命的力量。无数次日升日落,然后有了电闪雷鸣,狂风呼啸,风雪交加,乌云密布,滂沱大雨,万里无云,有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雄伟、危峰兀立,山川河流。一代又一代,生命经久不息。

在人类社会中,业在人身上体现的大都是生命轨迹。区别在于,每个人的业因不同,导致的业力也不同。由此可以认为,人类对宿命的认知有三种,可确定性与不可确定性,以及这两种的辩证结合。

早在古希腊时期,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已初见端佯,随后在古希腊城邦的地域环境影响下,哲学家的民主思想开始生根发芽。苏格拉底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他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神是自我心中意识而幻化出来的物象。”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人的宿命在于自我本身对于神的能力的赋予,我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我具有支配能力。比如说我制定了一个计划,早上630起床,700吃早餐看报纸,715出门乘地铁去上班,745准时达到公司上班。800是打卡的最后时间,所以尚有15 分钟的时间来处理不确定的行程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意识发出指令,使行为本身有了开始和结束。它是可控的,可预知的,有确定的规律,即宿命是可确定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时指出“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亦即“本体”。这是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又指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样,这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首先,它游离于人的意识之外,又作用于我们的意识,发出命令支配我们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还是那个例子,在715出门到800之间时间有三种可能性,即:745准时到达;800踩点到达;8点以后到达。同时这三种也具有不可知性。它游离了人的预测范围之内,具有不确定性。

“可确定与不可确定性的辩证结合”无疑在这三种说法中是最站得住脚的。715出门乘地铁去上班,745准时到达公司上班,8点是打卡的最后时间,所以有15 分钟的时间来处理不确定的行程因素。在715出门到800之间时间有三种可能性:745准时到达;800踩点到达;8点以后到达。结合上述两种说法,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工作需求是基于不确定的因素致使你有了这个计划,这一点是不确定性的。当你有了这个需求,然后在意识支配下产生了计划,这个计划是可确定性的。在这个可确定的计划里存在715800之间的不可知性可能,是不确定的。所以人的宿命是可确定与不可确定性的辩证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对宿命认知最可靠的一种观点。

很多人无疑热衷于对第三种宿命的认知。在你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梦想时,你会发现,你曾以为的那些不可能或者是你总想放弃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它总会通过一种途径让你回到你应该但不一定是最喜欢的路上去,宿命的不确定性往往是重置你生命高度的关键。所以说“命运存在必然性”这个说法从古至今也全不无道理可言。

一直听别人说,每个人生而不同,但倒下来的样子都差不多。我不赞同这种消极的思想。早早对自己的结局下定义通常都含有某种隐喻性,我更认同的正是由于未来具有不可确定性,它才让我更有勇气和能力去试图打破某些看似是被早早预言下的结局。那个时候,或许倒下对我而言早已经没了意义,没有意义的东西也不值得我为它有所思考。

无论如何,我相信总会有些东西触动了我,让我改变,有所选择,有所作为。让我生命中所有的的窒息,犹豫,微弱,颤抖,绷紧,绝望,都慢慢变成深沉,饱满,平静,松弛,生命的流淌向远方奔腾而去,一直前行。

生命不息,流淌不止。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70次访问,全刊已有184821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