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好党史,汲取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的智慧与力量

   期次:2021年第3期   作者: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举魁   查看:40   

习近平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作为一名地方党史工作者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是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立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校思政教育根本目的,依托陕北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扎实推进绥德师范校区“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扣好大学生红色思政教育第一粒扣子,将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培育大学生对红色基因情感认同,培植大学生成长成才红色基因理论信仰,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融入思政教学改革,构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红色基因主色调;思政教师必须用力、用心、用情讲好每一节课,力求彰显思政课的政治性、科学性、故事性,以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仁爱之心楷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者、践行者、示范者。

要用力讲好思政课的政治性,践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真学、真信、真用,努力做到先学、先知、先行,要追求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的统一,形成缜密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式,运用混合式教学手段,开展“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绥师红色校训入学教育,秉持历史不会忘记绥师,绥师不能忘记历史的信念,让学生一入学就浸润在悠久、厚重、辉煌的红色校史资源中,扣好红色思政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聆听风雷激荡的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足音,感悟穿越时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缅怀绥师涌现出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学生丰厚的精神谱系,树立执着的信念,塑造优良的品德,储备丰富的知识,培养过硬的本领,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民族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

要用心讲好思政课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彰显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以理服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中先进文化的最集中最有价值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处于全天候,无时无刻的备课状态中,并要善于敢于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要锤炼课堂讲授基本功,磨砺语言特色,提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思政课教师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集中展现。要运用古典诗歌教学语言,秉持高昂的精神状态的教学风格,打造哲理诗般的教学氛围,力图让受教育者荡漾在诗化般的课堂教学中,追求理论上高屋建瓴,逻辑上条理清晰,资料上翔实丰富的教学境界,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将高端理论提升与普及性认知转化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用情讲好思政课的故事性,以典型事例,身边人物,呈现思政课有色彩的教育温度,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朝斯夕斯,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秉持贴近学生认知、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经历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改革,贯彻从具体到抽象、从践行到思辨的认识规律,可以打通单纯理论知识学习与理想信念内化脱节的瓶颈。要研究、传承本地红色资源,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从细、从小、从实等方面下功夫,挖掘校史故事、家乡故事、身边故事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让学生对思政课有亲近感,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信仰根基。既要讲透宏大主体的叙事性,又要讲深革命先辈的小故事,使其“可敬、可亲、可学、可用”,使学生认识到英雄不是遥不可攀,其实就在身边,可以复制,能够学习,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58次访问,全刊已有186177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