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你好郝艳英

   期次:2021年第3期   作者:马文娟/科研处   查看:48   

郝艳英,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写下这三个字。郝艳英,是我母亲的名字。过完这个正月,我就虚42岁了,而我的母亲,在我28岁那年,就离开了。

看春晚的时候,儿子跟我提到即将上映的俩部电影《你好,李焕英》与《唐人街探案3》。其实,我是个俗人,几乎从不去电影院和歌厅这些场所,虽然我是个音乐老师。仅有的记忆就是小时候,和小伙们拿着小板凳在政府大院里看露天电影。那会儿,没有熟人要二毛,有熟人一毛也不要。母亲在粮站上班,所以我属于后者。现在的电影,动不动就大几十一半百,花那个钱真不如买点菜给孩子做点好吃的,我可能是真俗。

第一次听李焕英这个名字,我以为是韩剧,我很喜欢看韩剧,因为主人公总是那么的细腻和温暖。纵然好些人说假,但是那些年,在我终于结束了一天的疲惫不堪,把孩子们分别哄睡后,韩剧在那些凄冷的夜晚,给予了我特别的放松与温情,让我幻想着生活不仅有诗也有远方。

百度热搜跳出的电影介绍,不是韩剧,而是由贾玲导演并主演的关于八十年代的生活故事。说实话,我不喜欢当下这个时代,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欲望,太多的东西让我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相反的,我更喜欢过去的那些年代,简单,真诚。东西不够多,但人们都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我的母亲,姐姐们都属于那个年代,我和那个年代的人一起生活,自然对那个年代有更多的了解与怀念,因此我的很多特征更能融合于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老太太,她们更喜欢不同于同龄人的我,因为我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心灵手巧,会做针缝线,会修水修电等各种家务。我像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家庭主妇一般能干,还能够舍弃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陪伴家人,以她们那一代人的标准,我就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然而在更多同龄人的眼里,我却是个不懂享受不会生活的庸人。

当然,太多的人不了解我。我也有自己的爱好,本来就是音乐老师,可我还喜欢跳舞,游泳,偶尔码字,也只是为自己怡情。还有烹饪,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但我仍然愿意舍弃我的一切个人兴致,来陪伴家人。因为,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陪伴孩子更重要,更有乐趣。有什么好吃的,我会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们,虽然也许并不缺,但我习惯像母亲一样。有什么孩子想要的,我也尽量忽略自己,买给孩子们,当然不会娇宠无度,生性也好教育也罢,我的孩子们都很懂事。我的种种言行举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约而同的像极了我的母亲。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从小母亲的潜移默化与耳染目睹。所以,我一直认为,我的母亲,就是所有母亲原本的样子。

好多影评说必须拿好大包的纸巾,影评还说开始笑的有多欢,后面哭的有多惨。于是前一天晚上就谋划给自己买张票,也去万达哭一回。因为好久没能感动了,也因为搬家后,我无法到山上给母亲烧纸钱,我很想她。但第二天一早微信朋友圈就有免费观影的信息,刚好,钱也省了,省下的时间可以顺便做饭。

我想投屏,毕竟是电影,可惜操作不对,只好用手机。不饿,一鼓作气看完,最后却有些失望。因为,我没怎么笑,也没怎么哭。那些稀松平常的场景压根不足以拨动我麻木许久的心弦。只有一个场面,我流泪了。母亲拿一包包子送贾晓玲去省艺校上学,晓玲叮嘱母亲买票回家,可母亲为了节省车票钱,在小玲的车启动后马上退了票,步行回去了。雪花中的那个背影,像极了我的母亲。就在那个身影下车后转身的瞬间,我想起了我的母亲,郝艳英。眼泪,瞬间弥漫了我的双眼。

母亲,在我出生后见到的,也已然是个38岁的中年妇人,所以我的记忆里没有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我并不难看,我想我的母亲年轻时也应该曾是个美丽的女子。母亲一生很坎坷,五岁丧父,二十八岁丧夫,后来和我的父亲结婚,生了一个像极了她的我。母亲一生吃了很多苦,身体的苦,各种心里的苦。

母亲这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弱”,

“节省”与“善良”。

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坏人。母亲有个哥哥,很窝囊,母亲因为自己的处境,很倔强却也很懦弱。在妗子的怂恿下,舅舅骗走了母亲3000元,直至死的时候也没能还,而且每每舅舅家六个子女中的任何一个理直气壮的开口向母亲要钱,母亲从来不敢拒绝,因为是娘家人。母亲没有儿子,因此娘家人总是以此要挟母亲,并且强势要求舅舅最小的儿子来顶替母亲的工作。那个年代的三千,足足抵挡现在的上百万。而那时候的母亲一个月工资才十几元,那三千元是母亲这一生唯一的积蓄。姐姐要学习,嫌光弱,拧大了煤油灯,母亲在看到的第一眼以最快的速度把灯芯拧小。二姐和三姐几乎从来没买过新衣服,都是接着穿大姐的。自记事起,我家的面汤从来没倒过,不是喝完就是用来发面了。所以,母亲的三千元攒得很辛苦,里面包含着对我们的苛刻与无奈。有很多农村亲戚总是来看病,借钱,投宿,所以我们家总是人来人往,就一间房,沙发床上几乎从来没有空闲过。哪怕有个老太太带着孙子去看戏,路远晚上回不去了,说她有个亲戚能认识母亲,然后就沿路打探着来我们家吃饭,投宿。邻里邻居有孩子考上大学困难的,母亲也会给他们送些粮票。假期,七八岁的我去农村亲戚家,母亲从没有让我空手去过,不是给拿几把挂面就是二斤大米,那个年代这些东西也很宝贵。

母亲,一个人养大了四个和她同样朴实善良的孩子。母亲在粮站上班,那个年代的粮站,很忙。我们放学后,总是一人做饭一人刷碗一人挑水一人扫地。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当同龄人在玩着各种游戏的时候,我们姐妹写完作业后就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夏天晚饭后,我们去挑水浇灌菜园;冬天的周末我们拉了小车去林场捡柴。家里并不富足,却被我们姐妹几个收拾的窗明几净,干净整洁,我们的柴火和煤块总是垛的整整齐齐,像是队列一样。我们年纪虽小却都能体谅母亲的不易,都愿意分担母亲的辛劳,就为让我们的母亲,负担轻一些,笑容多一些。可是,无论母亲多忙,也会在下班后,或者我们睡着后,点着灯继续给我们做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母亲的手很巧,我小时候的所有衣服,家里的被罩,电视罩,沙发套都来自于母亲的双手。每次我站在学校领奖台上的时候,老师们都会说,你妈妈给你的裤子熨烫的可以切豆腐了。所以,我从小都是最骄傲的那一个。

当然,母亲也是最爱我们的那个人。每次吃饭,母亲总是先给我们捞好面条,最后捞锅里剩下的,只有半碗,她舀点菜,再舀一勺面汤。小的时候,我还老觉的我的太稠不好吃,专门去她碗里尝尝她的和我的会有什么不同,长大后做了母亲才明白,自己真不懂事。有时候母亲单位也会聚餐,羊肉粉汤和油饼。但母亲从来没有自己吃过,总是端回来,肉是我的,粉条是三姐的,饼子依然给我俩分开,母亲只喝我们剩下的汤,而我在今天,似乎还能闻见那碗羊肉粉汤的香味……

母亲很少笑,因为处境艰难,没有谁可以依靠,所以没有多少让她能笑的理由。唯一记得,我考上师范那段时间,母亲一直很骄傲,无论谁提起她的孩子,她都是微笑着不说话看向我。

都说好人好报,可惜好人一生多桀,苦难的命运早在她前半生就耗尽了她一生的精力与健康。

师范第二年我跳级考了大学,大二的时候,母亲突然就脑梗半身不遂。我的孩子才俩岁的时候,那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的母亲,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种种不便,这些年去上坟也是有数的几次,每次站在母亲墓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一遍遍抚摸着墓碑上郝艳英这三个字,心里一遍遍呼唤着妈妈,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因为如今我能触摸到的只有这三个字。

这一生啊,和母亲情深缘浅。下辈子,我也想让母亲做我的女儿,由我来爱她,让她笑的多一些。

你、我,来生相遇。你好,郝艳英。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51次访问,全刊已有18617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