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第01版:要闻

全面从严治党 宣传思想 稳定安全
暨全年工作部署大会召开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 宣传思想 稳定安全暨全年工作部署大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张元春) 3月28日下午,我校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召开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思想、稳定安全暨全年工作部署大会,党委书记许静洪出席并讲话,院长许云华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党委副书记李治山,副院长张富林、张晓,党委副书记尚爱军,副院长康伟,院长助理张雄和院系副处以上干部、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参加。 大会表彰奖励了先进集体和个人,和各院系签订了意识形态责任书、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稳定安全责任书。 许静洪强调,2019年学校要要聚焦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创新理论武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要强化政治担当,努力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要牢固底线思维,推动平安校园工作再上新台阶。构筑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成果,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要统一思想,细化任务,严明规矩,狠抓落实。他希望大家集中精力抓落实,圆满完成学校2019各项工作任务。 许云华对全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他强调,2019年要加强党建领航,贯彻落实三个重要教育大会精神;以讲政治、改作风、敢担当、有作为为切入点,梳理"四个一流"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明晰指标数据;财务资金要"保安全,保运行,保民生",加强论证,强调绩效和质效;在扎实推进基本工作的情况下,强调指导性工作和标志性引领;以改革为突破口,贯彻落实政策,践行上级要求;要从政治站位的高度看待安全问题,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构筑防控体系,提高管控能力。 最后,李治山要求各部门、院系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尚爱军通报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情况。

绥德师范学校并入榆林学院移交工作会召开

摘要:绥德师范学校并入榆林学院移交工作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尚莹)3月28日上午,绥德师范学校并入榆林学院移交工作会在学校四楼会议室召开。榆林市政府副市长杨东明,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孙建宁、省教育厅规划处副处长权伟,我校党委书记许静洪,院长许云华,副书记李治山,副院长张富林、张晓,副书记尚爱军,副院长康伟,院长助理张雄,绥德师范学校校长王守文出席,会议由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耀明主持。 会上,权伟宣读了我校合并绥德师范学校的相关文件,许云华、王守文、榆林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增宏会签了我校合并绥德师范学校资产审计清册。 许静洪表示,榆林学院将严格按照省上对合并后的绥师校区功能定位,传承好百年绥师教育品牌,提升师范教育水平;传承好红色基因,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灾后重建,建设绥师革命纪念馆;扎实、稳步推进合并中的各项工作。他希望省市能在绥师离退休人员待遇、灾后重建资金来源、招生和就业安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杨东明指出,市委、市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榆林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扩大省市合作范围,提升省市共建质量,举全市之力在科创新城新建"榆林大学",使榆林学院早日建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区域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孙建宁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对榆林学院的支持力度,为榆林学院升格榆林大学创造条件。他希望榆林学院抓住两校合并和省市共建、新校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内涵发展,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奋力谱写建设榆林大学的新篇章。 王守文作了表态发言。我校各部门,榆林市委编办、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审计局、人社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乃霞一行来我校调研

摘要: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乃霞一行来我校调研 本报讯(记者 尚莹)4月16日上午,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乃霞来我校调研科创新城校区和绥德师范校区建设情况。 在实地视察了科创新城校区后,学校副院长康伟详细介绍了科创新城校区建设理念、工作推进、区域划分、周边设施、资金来源等情况。陈乃霞对科创新城校区的宏伟蓝图表示肯定,她希望榆林学院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推进榆林大学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郝家桥村史馆和习仲勋旧居等革命旧址,陈乃霞等深情缅怀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在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主任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7·26"灾后重建进度,并入榆林学院后的发展方向等。陈乃霞鼓励绥师人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尽快融入榆林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好、保护好丰富的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我校就科创新城校区建设规划
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座谈

摘要:我校就科创新城校区建设规划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座谈 本报讯(记者 尚莹)3月27日下午,我校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就"榆林大学科创新城校区"规划调整方案进行座谈并提出修改意见。 校党委书记许静洪指出,这次调整的设计方案是理想方案,但还需细化。在整合所有方案优点的基础上,作为榆林科创新城标志单位之一的榆林学院,要在总体设计理念下拥有自己标志性的文化和建筑,既要高大上、又要重落地,既要合规矩、又要争政策,既要重服务、更要强教学,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最终做到严格执行。 院长许云华强调,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一定要体现榆林大学文化、体现榆林大学精神、讲榆林大学故事;能源化工搬迁不是平移,而是质的飞跃;整体设计理念要体现"大开放、小闭合",小闭合还要有内部循环;单体建设一定要有特色;最终在榆林科创新城总体设计理念下,打造出榆林大学自己的设计理念。 参会人员纷纷从教师公寓、校园管网、学科组团、校园绿化、道路设计等方面从建设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座谈会最后,相关人员就"合作协议"进行了讨论和细化。

我校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成立大会召开

摘要:我校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成立大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尚莹)4月3日下午,我校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成立大会在绥德师范校区会议室举行。学校党委书记许静洪、副书记李治山、副院长康伟,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白振飞,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尤飞出席,绥德师范校区校长,学校人事、国资、网络信息中心、宣传、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及绥德师范校区全体教师参加。大会由李治山主持。 会上,尤飞宣读了《关于成立绥德师范校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通知》《关于康伟、王守文任职的通知》。 许静洪指出,今天在此组织召开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成立大会,组建中共榆林学院"绥师校区"工作委员会,任命榆林学院副院长康伟兼任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守文为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主任,设立榆林学院李子洲干部培训中心,陕北革命研究院,就是要统一思想,加快两校的融合和发展,为榆林学院早日建成榆林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希望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教职员工加强学习、早日转换角色,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为榆林学院早日建成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康伟就榆林学院绥德校区平稳运行、相互融合、发挥师范教育特色优势、传承红色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表态发言。他说,一定会在榆林学院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下,带领广大教师以追赶超越的奋进姿态,奋力谱写建设榆林大学的新篇章。 王守文也作了表态发言。会后,与会领导就绥师校区教室、学生公寓、餐厅、体育场馆等的灾后重建进行了现场调研。 4月16日下午在绥德师范校区报告厅举行了处级干部竞聘演讲民主推荐会。绥德师范校区报名应聘、符合条件的6名同志参加了4个岗位的竞职演讲。

图片新闻

摘要:4月17日下午,我校5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志愿者来到榆林大墩梁西沙何村庙梁疙瘩义务栽下1629棵桃树,用实际行动助推森林城市创建,营造和谐绿色家园。

新闻快讯

摘要:新闻快讯 近日,我校党委书记许静洪、副院长康伟带领科研处等部门人员一行5人参加陕西省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我校党委书记许静洪当选为常务理事,科研处处长亢福仁当选为理事。(王憨鹰) 3月23日晚,陕北煤海艺术团走进榆林学院,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的精彩演出。整台晚会节目精彩纷呈,点燃全场的爱国热情。本次活动加强了我校和上河集团的战略合作,同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大学生课余生活。(李国强) 3月28日,我校科技处、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前往北京与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将在我校设立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陕西省联络处及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榆林基地。今后,双方将在陕西及榆林地区的书画交流、学术研究、展览赛事、师资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赢发展。(梁利忠) 3月29日上午,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一行12人来我校调研安全稳定工作。我校党委副书记尚爱军陪同,并详细介绍了学校安全稳定建设工作。张守华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了科学引导、积极沟通、细化管理的希望。(尚莹) 4月2日上午,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乔晓东等一行9人来我校洽谈并合作。座谈会上,市计量所、食品检测中心、特种设备检验所、纤维所、药品检验所,国家煤盐中心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情况和合作方向。我校副院长康伟希望双方以项目为纽带,在技术、检测和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科研处) 4月3日下午,我校与陕西果业集团绥德有限公司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签约揭牌仪式在绥德薛家河镇雷家峁村现代农业园区隆重举行。会上,我校党委书记许静洪、绥德县委副书记、县长姬跃飞为榆林学院绥德山地苹果栽培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揭牌。党委副书记李治山在致辞中指出,双方将在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艾海舰教授代表学校和陕西果业集团绥德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尚莹) 4月4日下午,我校首次学科建设大讲堂开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姬红兵做主题报告。他从学科概述、学科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声誉、存在问题、学科管理六个方面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做了详细讲解。我校副院长康伟强调,开展学科建设大讲堂活动就是为了在全校上下营造浓郁的学科建设氛围,为硕士点建设打好坚实基础。(王靖) 4月9日上午,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开幕。我校组织各院系150余名教师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收看了开幕式网络直播。之后学校将以发展慕课为契机,积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打造金课;聚焦信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深刻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高挺挺) 4月11日下午,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聘任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魏贤勇为化学与化工学院执行院长。魏贤勇表示,在聘职期间,他将围绕学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学科建设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矿业大学已有研发平台和团队科研力量,结合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实际打造学院煤化工科研团队,提高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及科研论文撰写水平。(亢玉红) 4月8日—12日,我校图书馆于举办了“数据库宣传周”活动。参与活动的有中国知网等18家数据库。数据库负责人以发放数据库使用手册、演示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专题培训讲座等方式服务师生。现学校数据库基本能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需要。(杨月) 4月12日下午,我校2019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专家评审会召开,拟申请工程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组通过查阅教学资料,考察实验室和办学条件,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工程管理专业达到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要求。(李亚利) 4月16日上午,教育部特聘专家顾永安教授应邀为我校教师做了主题为《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我校院长许云华为其颁发了特聘教授聘书。顾永安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基础上深化转型的战略路径、突破口与抓手、治理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了讲述,为我校的转型发展和升格大学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挺挺) 4月18日下午,我校与榆林市第二医院“榆林市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签约和揭牌仪式在榆林市第二医院举行。这将实现我校与医疗机构互通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医院在实习实践平台搭建方面的优势,推动医务社工专业人才教育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就医体验方面的探索,打造医院志愿服务和医务社工工作合作模式,为榆林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章赵晖) 4月18日下午,我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云营销”专业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将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深度融合,联合培育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项目和成果。(李彦军) 4月19日下午,我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启动仪式举行。活动中,方超等十名同学 荣获“征兵宣传形象大使”聘书。副院长张晓希望同学们把参军入伍当作一种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宣传部)

第02版:视野

榆林学院百部经典读书征文活动
优秀作品选登

摘要:榆林学院百部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选登 编者按:读书是心灵的遨游,是精神的超越,是智慧的积淀,阅读经典是成长的需要,是进步的阶梯。榆林学院百度经典读书征文活动通过阅读经典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润泽学生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品析这些稚嫩而又意气风发的文字,感悟当代大学生的书意人生。 路转溪头吃酒去 ——读辛弃疾词选有感 16翻译本一沈劲草 少年时代读书甚少,总对稼轩存着固执的偏见,我好听人名来猜测人的性格,再加上书本上对他大刀阔斧的宣扬,便只将他浅显的定义为愤世的爱国主义男子。时至今日,书仍是没读上几本,也算是强过彼时,再者年岁有加,看待人与事物都脱去了几分稚气。说起辛弃疾,我想他算不上一个悲情人物,虽说一腔豪情未能全力发挥,但纵观史册失意之人太多了,想来当年也曾登高望远,指划山河,足矣。 王国维曾评价辛苏二人"稼轩词豪,东坡词旷",细想后,"豪"字用的妙极,词风豪放的人不少,就连婉约派的才女李易安也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总觉得少了一点点燃人豪情的东西,反观稼轩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番词读下来,令人神气十足,若是哪位将士在夜里读了,恐是又要辗转反侧不得而眠了。官做的不错,还时时惦念着百姓,"赏心乐事"也仍然"愿年年,人似旧游"。书读过半时,我却越发喜欢他那些平淡生活的诗词,看似提笔寄予山水,却又不似陶瓮,只愿"披星戴月",反而闲适多了便不能自己。言语里仍是有不凡谈吐,当然,他的"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顷长剑"还是无可替代,只是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已经过去太久了,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身上的家国情怀,仅能从他留下的言语温存中,汲取他些许炙热的灵魂温度。而他的"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却更能勾起人的品读欲望。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安适的生活,比起"马作的卢,弓如霹雳"我更乐意去看看从前那个世界的平凡生活,去感受"殷勤野老苦相邀"又或是"浣纱人影娉婷"。稼轩给《清平乐》赋予了一种魔力,看到了这个词牌名,就想到了"清静,平安,喜乐",至于古诗词,依我拙见,就像是一双手,跨越千年去拥抱每一位读者,让本不相交的两个时空,忽然有了交集,让你感受那个时代的喜悲忧乐。 "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这是说给自己听的,提到"风月",便想聊聊他的情词,笔落至此处,忽又觉得好笑,稼轩嘲自己"醉吟风月",我却总以为,他怕是很难有多少细腻的情意,从前只知道秦郎,小山是这方面的高手,不是"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千回百转,既说了情,又道了意,还诉了相思之苦,将少女的心撩拨的碧波荡漾。反观稼轩,一曲"众里寻他千百度"古今吟唱多少年。让人生生想起了琼瑶阿姨笔下的郎才女貌"蓦然回首时"就在遥遥两端彼此看着,情意都在眼神里。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声轻叹又包含着些许欣喜,不似纳兰词那番断肠彻骨,不忍卒读。若是觉得念的还上口,仔细品读,又何止于儿女情事?难道没有文韬武略无处发泄的惆怅吗?如同朱德才先生所说"烟雨朦胧,望来不来,恰如低首,欲前却止",文学的浩瀚长河,我虽连皮毛都未曾沾染半分,也不能将诗词读的明白晓畅,但情真意切也还是能够体会一些的。抛开风月,稼轩写友人的词,也令人感触颇深,犹记岑参先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悲怆。辛词虽然不擅长让人刻骨入心,却饱含对彼此的勉励,既然情深意重,与其难舍难分,不如祝你得偿所愿,一片荣光。 我想,暮年时期的他,卸下些许负担,赏着"一川明月疏星"梦着华胥之调,愿天下苍生岁岁有今朝。他在无数个夜里听风雨,也曾梦见铁马冰河;又或是梦回少年,元夕夜上,灯火尽殆的喜悦;再或者,干脆沉沉睡去。 岁月更替使我遗憾,不能亲眼见见这位"诗意英雄",但他留下来的文字,却还保留着他的灵魂与温度,由这些符号,让我打破时间的牢笼,重新遇见他。文字之间的微妙,恐怕只有天然酵素与空气之间的反应差可比拟。 合上书本,我想无论是曾有山河在握,还是醉里吴音,劳生有限,哪得尽善之美。官职不能永远,生命不能永远,诗词却得以千古流传,也不枉白来尘世一趟。好山川,踏江河,豪情难抒,史册悠悠;念苍生,饱诗书,一生不负种树书! 黄土地上的粗犷与细腻 ——谈《赶牲灵》中的汉子与民歌 中13本二杨一航 最动人的和弦出自最凄婉的故事。韩有祥的三弦就出生在民风淳厚的陕北大地。在陕西,陕南把女性大多数都称之为大姐,男人的性格保阴柔;而陕北大多数男人都称女性为小妹妹,这都是从各地不同习俗的民歌之中展现给我们的。这又从一个侧面给我们反映了陕北汉子性情的刚烈和豪迈。 吕政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陕北汉子,也是陕北文化研究中的佼佼者。从他对陕北的解读中我们看到的是陕北人民在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中一种不屈不饶艰苦奋斗的精神。 朴实的写作手法,也是对其精神的一种体现。关中平原上农民的秘史《白鹿原》璀璨闪烁,而这部反映陕北民生的《赶牲灵》岂不是镶嵌在陕北土地上的一部农民的史诗。我是一个地道的关中人,也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民的生活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地域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让我对陕北的文化了解甚微,只知道陕北有民歌、秧歌,殊不知隐于陕北土地上最广泛最纯洁的是人性之美。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有的感知。 赶牲灵是对专门负责商品运输这一类行当的形象生动的描述,驴、马、骡子、骆驼都是每一个赶牲灵的至宝,生活的一部分。粗犷是对陕北人民性格特点的总称,渗透升华在三代人两对父子赶牲灵的路上。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在书中给我们描画陕北人的豪爽,通过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讲述人们为了谋生而走上赶牲灵的这条路,"活命、自由"是作者在询问陕北民歌活化石柴根老人时,老人对赶性灵做出最精辟的解答。 若是为了活命,在当时战乱纷争、饥荒盛行的岁月,赶牲灵无疑是躲避战乱,在饥荒中寻口饭吃的最佳选择,陕北汉子的粗犷随之也在这条路上展示出了耀眼的人格魅力;自由又是对粗犷的另-种独特的解释,放纵不羁性嗜自由,张天意在被国军拉去充军之后,最放不下的就是对家乡故土的留恋和对情人针针的剪不断理还乱。 张有祥是汉子,在面对被土匪强迫生下孩子天意的谷草时,他能够既当爹又当娘.把屎把尿把天意拉扯成人:张天意是汉子,为了消灭老熟人红裹肚的土匪窝子,一个人陷身危机充当诱饵。 汉子的性格是豪迈与自由,汉子的旅途是寂寞和孤单,汉子的生活也充盈着细腻与温柔。 赶牲灵是危险与自由并存、孤寂和快乐相伴的生活。时而八九天要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漠戈壁,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唯一能在路上能使人性情喜悦的就是一首首充满对家乡和亲人想念之情的民歌。 歌词是粗犷的,它最接近人们的生活;感情是细腻的,它最能让人在孤单寂寞时感受到温暖。一首首出自土地、来自生活的民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民歌又是一个最能展现人性中细腻之情的表达方式。吕老师在他出版的另一本专著《陕北民歌艺术论》当中讲到:陕北民歌本身即为抒发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多为悲苦之情。一个人的感情和理想不是凭空存在和产生的,而是他生活着的客观环境的反映。陕北民歌作为一种生命的歌唱形式,它所饱含的悲剧意识以陕北独有的地域特色为直接导致因素。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自由,随时随地有感而唱,因此它是随心随情而定的。它不事先谱乐,因而其调为心调,表达歌者当时的心情;它不事先写词,因而其词为心词,描绘歌者现实生活中的遭遇。 取材于生活,抒发悲苦之情,歌唱形式随心情而定,这就是陕北民歌的特点。歌词简单易懂,却最能表述歌者内心的感情言语。作词和歌者同为一人,没有专业的词曲人士,张口即出,随手拈来,内容上贴切人心最深处,没有半点隐藏,情感真实细腻。这不由想到朋友以前对我过说的陕北人没有城府、老实,现在看来,他们在不快时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尽情的吼唱出来,音调的抑扬顿挫正是内心感情的曲折回荡。 所以说陕北的民歌又是陕北汉子们内心深处细腻感情的外在体现,民歌教会了他们如何自我对心情进行调节,在和他们的小妹妹之间交流的时候,民歌更是一个独到的传情达意的媒介。 赶牲灵是一个陕北农民从由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陕北民歌对人们生活吟唱的经典。陕北的汉子与陕北的民歌,粗犷与细腻的完美结合就在他们唱起赶牲灵的那一瞬间。 同样是对农民生活的描写,《白鹿原》展现的是渭水滋养下的农民生活,而《赶牲灵》描绘的不仅是一副黄土地养育下的农民生活画卷,更是对陕北民歌的产生缘由的讲述,可以说就是农民的艺术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跳跃在黄土地上面的汉子们以及他们嘴里的一首首民歌,粗犷与细腻的生活,很自然的融合在这一片火热的土地上。 一个普通的悲剧 ——《人生》评论 13新闻班李鑫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布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 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候,也可以影响一生。" 以上文字来自路遥的精神导师及老乡柳青。不得不承认,与柳青的《创业史》相比,路遥的《人生》实在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却并非多么特殊,只是沉沦在中国改革初期而造成的千万悲剧之一。它们的本质都相同,只是以不同的面目来演出。 文章以三位主人公的三角爱情为主要故事情节,以高家村和"县城"为主要活动环境。三大主人公高家林、刘巧珍、黄雅萍出身不尽相同,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但他们在路遥的笔下同样有血有肉,个性十足,也正是因为他们各自的特点,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酿造了一个普通的悲剧。 首先我来回答悲剧何来? 《人生》中,农村子弟高家林学习优秀但并未考取大学,因而抛下了对城市的留恋回了农村。然而令他雪上加霜的是农村教师的身份被村里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从而彻彻底底成为了农民。失落之余,他竟然收获了爱情。 高家村有个"二能人",用书里的话来形容"挣钱快的马都撵不上"。 就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二女儿刘巧珍却喜欢上了高加林。在"二能人"刘立本眼里,高家林就是个文不文、武不武的没有出息的小子。高加林追求他的女儿,完全是一种高攀!然而,善良的巧珍勇敢地和高加林恋爱了。 正当高加林与刘巧珍热恋的时候,叔父高玉智的归来使得高加林原本平静的生活在拍马专家马占胜的操控下瞬间发生了改变--高加林从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 高加林曾今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家境优越、气质不凡,他们俩一直保持着要好的关系。然而高中毕业,高加林落榜返回农村,黄亚萍无奈只得与对她关心备至的同学张克南在一起。如果没有高加林的再次出现,日子会在平静中安然度过,然而生活没有如果。 高加林回归城市后,如同鱼儿入水,各种才能在县城提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黄雅萍内心潜伏的火焰瞬间点燃,她果断与张克南分手,与高加林在县城中开始了无比罗曼蒂克的"爱情"。 高加林不得不承认,他心里爱着巧珍,但因为黄雅萍这瓶进口的烈酒让他在醉意中为了似乎存在的"远大前程"而抛弃了刘巧珍这杯香醇的米酒。在伤心欲绝中,巧珍答应了庄稼人马栓的求婚。高加林与黄雅萍在相对闭塞、观念传统的县城掀起了讨论的浪潮,人们大多以羡慕的眼光来看。然而欢乐与痛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张克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但生性善良的他,没有想过要报复任何人。然而他不知道,心疼他的母亲竟然把高加林"走后门"当上干部的事情呈报了纪委。在张克南震惊而自责之余,在黄雅萍伤心之余,高加林走上了来时的路返回农村。 高加林走了,留下了勇敢追求爱情却伤心欲绝的黄亚萍;高加林回来了,善良美丽的巧珍已为人妻……这是个悲剧,但却是个普通的悲剧。 高加林其实代表着改革开放前期无数怀有远大理想,而且才能超群的农村青年。因为出身农村,只要考不上大学,只能返回农村,走过父辈的老路。他们多么不甘心,他们向往着城市的辉煌霓虹,渴望生在其中,成为之中的一份子。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遇,甚至投机走后门。然而当灾难来临--有人揭发他们,他们是那么的无助,连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得背上行囊,斩断与城市的联系,成为时代的陪葬品。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生》这部小说选取了悲剧中的:爱憎恨、求不得、生别离等几幕,以文学的表现形式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农村青年与时代,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我们在文学的概叹之余,反思国家政策的不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这部普通的悲剧让我们现代的年轻人警醒--人生的道路有多条,你要走那一条,无论选哪一种,我都为大家祝福。 读《活着〉有感 14秘书班吴敏哲 我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我读了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特别深刻的感悟。每个人对于活着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读完之后,我开始思索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也许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阳之下,我在田间漫步而走,恍惚中田间畔头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那是谁?是福贵吗?我想是的。只有他每日呆在田间辛劳的耕作着,偶尔又跟老牛唠叨几句。只是在这时老牛的名字有了更多的叫法,家珍、有庆、凤霞、这些都是老人最亲近人的名字啊!可是那些最亲近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他而去,福贵是幸福的,他在用自己活着的一生去追忆自己的亲人,所以他并不孤独。活着的人都是用生活去追忆逝去的人。 福贵,本是一个阔家少爷,却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输掉了自家的万亩田地,家道破落。而他自己也要承受相应的责任,他的父亲用银元换成铜钱让他扛着去还债,福贵整整挑了一天,稠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他已不再是那个让人背着去上私塾的少爷了,他脱掉了稠衣,干起了他从未干过的活,学着插秧,学着耕地,学会扛起自己肩头的责任。他面对中国劳苦的底层生活没有呐喊,没有进攻,他默默地承受,去体验这最底层的生活,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承受着我们难以承受的悲痛;被拉去做壮丁;亲友间互相仇恨的友情;亲人们一个一个的离他远去;他对活着的信念始终都没有放弃,他深知他必须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自己的亲人活着。他与他的朋友,有着最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中国最劳苦的底层也有着可歌可泣的友情,他们需要更多的眼睛去关注,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身边那些值得关注的人,他们活着有着他们自己的意义。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作为福贵本人来说他是幸福的,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欢乐和幸福,他坚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活着》里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老人平静的说完自己的人生故事,他生活的态度让我开始思索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可是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活着的信念更不相同。相同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受自己肩上所附的责任,面对经常让我们无奈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定的活着。 

第03版:传承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教师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二)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东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专门以办好学校思政课为主题的会议,无论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还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2016年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还是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办好思政课都是其重要议题,而此次以办好思政课为主题的专题会议,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高瞻远瞩,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讲话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本问题"、"四个服务"、"两个关键"、"六点要求"和"八个坚持"。"一个根本问题"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两个关键"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个服务"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六点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遵循,即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而提出的基本遵循,即要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深入,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脉会诊,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基本依循。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本人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迅速、认真、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争做一名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怀、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担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此,自己也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是从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进行的。而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就必须要培养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同时,中国共产党今天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和危险,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诸多领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思潮相互交织、对撞严重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的危险就是最大的危险。因此,从克服这些考验和危险,化解这些风险和挑战的角度,从始终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办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理直气壮的讲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就是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极其重大。基于此,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应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理论修养,坚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重大的理论问题搞清楚、学透彻、讲明白。 三、基于当前我们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当然,本人认为,我们的思政课改革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思政课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坚持用大众的语言讲思政课,用故事的语言讲思政课,做到深入浅出。同时,思政课教学要善于采取专题教学,思政课教师既要讲理论,也要讲现实,同时也要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展现出思想和理论的魅力。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注意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讲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既有理论魅力,又非常接地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坚持用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温度,用思政人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引导和鼓舞学生。但本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和复杂的工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使全校各部门联动起来,每个人都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所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堂课都是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飒飒 2019年寒假,我参加了思政课实践研修学习,参观了息烽集中营、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遵义会议纪念馆、茅台镇、苟坝会议旧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地。在此过程中,了解了息烽集中营、白公馆、渣滓洞等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特务们残忍迫害革命志士及共产党人在铁窗黑牢里撑起民族脊梁高贵品质的情况;深刻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等是我党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过程;了解了娄山关大捷承接着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蓬勃之势,开创着中国革命"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丽历程;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也就是说,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没了魂;红色底线不能丢,丢了就变了质。缅怀是为了坚守,铭记是为了继承。在参观学习中,我们被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深深地震撼,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对他们敬佩有余之外,我不断地反思,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是什么支撑这群铮铮铁骨的革命志士在遭受酷刑时依然保持着革命气节?是什么支撑他们在革命低潮时依然坚信革命必胜呢?后来我得知了答案,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所以他们坚信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个社会是可以实现并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即便是牺牲,也要让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也要用梦想筑成新中国的蓝图,就是这种对崇高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里面也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有人可能会说,信仰?太空洞了吧?假信仰的确是空洞的,但真信仰的人会将这种理念付诸到行动当中,信仰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要求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课上课下一致、人格要正,就是要求思政人必须是一批有真信仰的人。总书记还讲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那么,思政教师怎样才能有真信仰?我个人理解,一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思政课教师鲜明的政治底色。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原著,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二是要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思政教师要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而且"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样我们才能在讲思政课时给学生"说得清",学生有问题也"问不倒"、"难不住",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给这群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坚定政治信仰,做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改霞 2019年3月3日至3月23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2019年第2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第98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此次研修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两个阶段。 3月4日至16日,主要是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理论学习,聆听了国内知名的马理论专家顾海良、吴潜涛、沈壮海、刘建军、黄蓉生、王易等讲授的16场精彩报告。报告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基础"教材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讲解;思政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提升的指导;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素养的提升等。这些高质量的报告内容广博、见解深远,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温度,夯实了政治理论素养,拓展了教学内容,提升了科研素养,提振了做好研究上好思政课的底气,让我有了不辱使命的自信和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政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3月17至23日,主要是参观四川"抗震救灾"遗址、纪念馆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修。"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考察研修,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团结奋起和大爱无疆的力量,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最贴心,人民子弟兵最可爱,人民群众最可敬,祖国大家庭最温暖"。对我来说,不仅坚定了政治信仰、更是洗礼了精神、纯净了心灵。 在此次研修中,更让我激动和鼓舞的是在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党中央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对我们思政人来说是一件很自豪和光荣的事,也深切地体会到新时代思政人的责任担当更加严峻,使命感更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负党中央和习总的期望,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大先生,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传道者,首先自身要明道、信道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让受教育的青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才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 做一个有信仰的思政人,首先必须政治要强,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情怀要深,要有乐为、敢为、有为的态度,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根本,读经典、悟原理,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解学生之惑,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正能量,使思政课不仅有思想性、理论性的深度更有亲和力、针对性的温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政课教师只有始终秉持政治定力、政治要求、主动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求,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以"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回归教材,回归马恩经典,既研究内容,又关注现实,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同时注重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的统一,做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价值体系的转化",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人。 '

第04版:文化

回望米脂

摘要:回望米脂 王建领 远照米脂一座城, 近照米脂无有西门, 盘龙山上栽旗杆, 西角楼压着九条龙, 老鼠刨,狐子拱, 出了个闯王李自成, 三打河南攻下了北京城。 这首从陕北苍茫大地上空响起,顺天而生、信天而唱的酒曲,陕北人唱了近400年,除了尽显闯王家乡人民的光荣与自豪,也精准介绍了米脂城的特点。米脂老城倚凤凰山而建,呈凤凰展翅架构,无定河、流金河、饮马河三水环抱,为中华大气象之所。2014年,联合国地名保护委员会中国分部授予米脂"千年古县"称号;而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授予米脂盘龙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文化部、建设部又授予米脂古城老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米脂城有何等底气能从全国几千县份中脱颖而出,集诸多名誉于一身?我们还是先从开头这首酒曲来寻找答案吧! 米脂老城不留西门,这在古代中规中矩的城建中算是一奇。从科学上讲,不留西门可防无定河涨水倒灌,充分体现了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但在百姓的世代传说中,不留西门,却是因为这地方山形水胜、王气旺盛,有出九个帝王之龙脉。在封建社会,这可是天大的事,为了天朝永固,就动心思,外出大通道的西方不留门,防止真龙下凡。唯此还不放心,又在城墙西北拐角,修三层高楼以镇风水,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偏僻落后的陕北,有这么一个独特建筑,客观上成了无定河流域最亮眼的地标性建筑。 到了公元1606年,正像歌中所唱的"老鼠刨、狐子拱",引真龙出洞,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李自成,在明末那场惊心动魄的乾坤转换大对决中,李自成、高夫人、高一功、李过,与同是米脂人的明朝总兵艾万年、贺人龙等捉对厮杀,到李来亨抗清举家自焚,这成后话。不过这个有温度的传说,这些有风骨的米脂人,最起码说明,米脂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二奇是,米脂新城,以窑洞建筑环围而成,在全国的大小城垣中只能作为建筑遗存、让人发出追古感叹之际,米脂城墙却以舒适住宅这一使用价值,继续为米脂人积福。这是因为,厚实的石砌窑洞环接相连,发挥城防功能,窑洞内军屯民居,其乐融融,这在古今城建史上独一无二,算是一大发明。 三奇是,米脂窑洞古城,不但城墙是窑洞,城内民居院落几乎全是窑洞建筑,高等级的是"明五暗四六厢窑"的建制,低档次的则是依山凿洞而居的土窑,各得其所。窑洞作为最简约、最生态、最环保、最经济、最宜居的建筑,对陕北人来说是一大福分。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从建材上讲,有了土窑、砖窑、石窑之分,从形制上讲,有横向相连的过洞窑、纵向相通的窑中窑、上下叠置的窑上窑,有因陋就简的缩堂,有因地制宜的枕头窑,可以说米脂城是中国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窑洞博物馆。像米脂,不论是参差相照、鳞比栉次、彰昭儒商文化格调的杨家沟扶风寨窑洞群,中西合璧、承古启今的马家新院,还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凸显天人合一主旨、弘扬农耕文化主旋律的窑洞式堡垒姜氏庄园,都将窑洞建筑推向炉火纯青之境界,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而姜氏庄园更作为汉民族民居代表,以1∶1比例被复制在北京中华民族园。 四奇是,米脂城从时空上讲,有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置的银州,治所在今横山区党岔;有唐已有名、宋朝始建的上城,有明成化五年(1469年)始建的下城、上下城合二为一的老城;有与老城一桥飞担,隔流金河(银河)对称的新城;有城外拔地而起的今之新式县城。 尽管从秦置上郡起,米脂即是中华民族风云际会之地,但县域变更不断。为抗蒙古势力侵扰,明成化七年(1471年)从米脂分出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移至榆林镇(延绥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从米脂分出怀远、威武、响水、波罗、清平五堡置怀远县(今横山区)。1944年子洲县成立,也从米脂划走405村。米脂可以说是陕北历史演变的缩影。 我是米脂城的土著居民,我高祖作为脚夫,长年奔波于米脂进出商运的赶牲灵旅途,到曾祖父于19世纪末,在米脂城兴业置产,办起了当时米脂最大的客货驿站集义店,直到本世纪初歇业,几代人一百多年风雨无阻,穿行于米脂新旧两城,靠经营客栈、杂货、骡马店维持生计。百年客栈集义店,本身就是米脂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集散地、中转站,见证了农耕文明的衰退,见证了工业文明、信息社会在米脂的兴起。 如果说我们能从民歌听懂米脂,那么我们还会从米脂城建史,看到中华民族交融史、河山重振史。 米脂虽是黄土高原的山区小县,米脂城却是陕北响当当的老县城,更有陕北边塞文化的大背景,而米脂正是了解陕北、了解中华文化构建史的沙盘。还是让我们从米脂城标识、民国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城南摩崖石刻"古银州"说起。 银州从置建,到宋崇宁五年(1106年)废为银川城,共计543个年头。唐玄宗时,即因拓跋氏平叛有功,朝廷将其党项族群迁置在银州一带。唐僖宗时,因平黄巢起义有功,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及其后人被赐李姓,并封为夏州节度使,领夏、绥、银、宥四州,几乎囊括鄂尔多斯南及今之榆林市疆域大部,李姓后裔以夏国公自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地方武装定难军。直到五代十国、北宋初,李姓势力与各方周旋经营地方,人在城在。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削藩,将李氏族主李继棒等族人软硬兼施诱到京城,以绝西北心头之患,被李继棒的族弟李继迁看破,李继迁遁逃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举兵反宋,几经周折,其孙李元昊于宝元元年(1038年),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建西夏国,传位十代,国祚189年。从此打开潘多拉盒子,开启宋夏百年战端,多少生灵涂炭,多少城池兴废,尽在战火中。 这里既有苏轼闻种谔在米脂川大捷后《闻捷》诗"闻说官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的欣喜,又有范仲淹《渔家傲·秋》,对宋夏战争不绝的无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由于银州城为西夏割据,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大宋在米脂境内建永乐城作为桥头堡与西夏抗衡,随之而来的永乐城战役,以宋20万将士喋血疆场而告终,上演了"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诗)的现实版人间悲剧。至此,银州古城退出历史,由米脂寨而来的米脂城,则进入世人眼帘。 米脂寨宋夏几易其手,后为金所据,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1年)升寨为县。县志记载:"因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在一片萧条、堡寨林立的塞北边地,有米脂这样以物华天宝风物命名的县,倒有几分温馨。而境内发现的炭化米则说明,早在5000年前,小米即滋养着这方水土这方人。在封建社会,米脂小米被纳入贡米自不在话下,米脂小米滋养的米脂婆姨米脂汉,方显无限风流,"小米加步枪"的特定意义,又平添几分佳话。 小城故事多,感动你和我。历史证明,米脂城不是等闲之地,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平叛征战,夜宿米脂,梦见七仙女下凡,点化他"大富贵亦寿考"而去。这郭子仪果然出将入相,功满唐朝,誉满天下,八子七婿,封官进爵,好不得意。米脂城北则有"七仙女下凡处"及"大富贵亦寿考"摩崖石刻以志,可惜文革中被毁,只有以郭子仪饮马而得名的饮马河,几千年如一日不舍昼夜,以涓涓细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不过,我们从米脂的前世今生,可观中国奇特的地名现象,少数民族兴衰现象,米脂婆姨绥德汉人文现象,米脂英雄县、美人县、文化县现象……一个接一个的经典中国故事。 放眼陕北,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黄土高原与大漠草滩在这里交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人与自然的长城、黄河,人与人的长城、秦直道,两个黄金十字在陕北烙印,经天纬地之处,必是惊天动地之处。延安、保安(志丹)、安定(子长)、安塞、安边、定边、靖边、怀远(横山)、吴堡……这么多边塞地名云集一处,正是中华民族血火淬炼、实现凤凰涅槃之旅的真实写照。 边塞攻略,江山易主,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献了青春献子孙,"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成为常态,于是有了风情万种的信天游,有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陕北装扮。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见证了古代信天游的繁荣:"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亢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长期的边关生活,让陕北人对军旅的记忆,变成了一种军旅情怀、审美取向。头扎羊肚子手巾,就是英雄结;腰系红腰带,就是武装带;羊皮褂子,就是甲胄生活版,好不威武。就是日常用语,即使小孩打架,也称为"斗阵",两军对垒态势明显;工作打拼称为"鏖战",千军万马之气象呼之欲出;互相帮忙叫"相火",古代军旅十人一"火"军事建制,生死与共的战友,你不帮忙谁帮忙?陕北人从外形到文化习俗,活生生中华卫士的形象,鲜活而生动。 党项据银州,女真置米脂,其背后隐匿着一个十分吊诡的现象: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历史艰难前行,大凡在中国建立过早期割据政权的少数民族,都莫名"消失"。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之五胡--大夏的匈奴、北魏的鲜卑、后赵的羯、前秦的氐、后秦的羌,除羌在今川北有少量聚集外,其他四胡杳无音讯,真的是这些民族断然消失了吗?不是的,也不可能,这是因为这些族群为防止后世报复性追杀,"胡搅胡、汉搅汉"了!我不是契丹人,我是陕北人;我不姓野离,我姓王;胡人和汉人杂混而居,无法分清谁是胡人谁是汉人了。军事上的藩篱带,必定是文化上的交融区,而文化交流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战争!那些衰败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之秋(丘)林、女真之哪哈、羌之铜堤(同蹄),姓氏变地名,永久留存在陕北,有的则直接摇身一变成汉姓了,如"拓"姓源于鲜卑之拓跋氏,"党"源于党项,"呼"源于匈奴之呼延氏。 米脂人从唢呐声中来,到唢呐声中去,这唢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信物。唢呐在陕北老一代人口中被称为"龟兹"(guǐ zi),唢呐艺人也被称为"龟兹"。更因旧社会艺人被归为下九流,所以陕北骂人下九流也称为"龟兹",这当然不能认同,但却无意中抖落出中华文明多元构建的一段尘封历史。汉武帝时代,朝廷将龟兹国降部安置在今米脂、榆阳区一带,并设立龟兹县。龟兹人背井离乡而来,无有生产资料,只能靠自己擅长并领先世界水平的音乐歌舞谋生,唢呐因此走进中原,这从新疆克孜尔石窟38号石窟、晋代壁画可以佐证。而唢呐的流行又与信天游联璧生辉,早已融入陕北人的生命中。米脂吹手(唢呐艺人)因常氏唢呐班迎接学台,一鸣惊人被封为官吹;又因常文洲率米脂唢呐班亮相第十一届亚运会,受世人瞩目;还因"绥米唢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赢得新生;更因1942年,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在常石畔村常卯儿处采风,获得唢呐曲牌《粉红莲》,经配器,在陕甘宁边区公祭刘志丹时,被改编为现今通用的追悼国乐《哀乐》。《哀乐》作为中国人送给自己亲人的终极关怀,与《东方红》《春节序曲》一道,创造了信天游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文化传奇。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享誉全国、包含陕北人文地理极致的华夏民谣,已让人赞叹不已,而"英雄美女出一县、两代帝王同一村"的千古传奇,更是让米脂声誉鹊起。话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而被国人承认的美女却只有四人,即沉鱼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闭月的貂蝉、羞花的杨玉环。貂蝉的凄美传说,想必人们并不陌生,貂蝉与李闯王同属米脂人,则着实让人惊叹。早在民国前的地图典籍,米脂就有貂蝉洞的记载。殊不知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两代帝王李元昊、李自成,竟同为银州李继迁村李氏。明末李闯王举义之前,就是今米脂城银川驿的驿卒,因驿站裁撤,成为压垮腐朽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历史上的这一蝴蝶效应不必多叙,可米脂人对银州情有独钟,完整继承了古银州衣钵,银川城、银川关、银川驿、今之县城银州镇,米脂水又叫银河,什么是情感坚守?这就是情感坚守。 闯王、貂蝉为米脂赢得了"英雄县""美人县"的称号,土窑洞小米饭所孕育出的文化底蕴,更是群星灿烂,成为历史美谈。长年的兵荒马乱,竟让诺大的米脂放不下一个课桌,想来令人唏嘘,直到有元的皇庆年(1313年),才见米脂蹦出两名举人张正臣、张道儒,嘉靖十四年(1535年)米脂才出了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艾希淳。可能是对家乡文化落后的不甘,可能是为了兴教开智回报家乡,万历十七年(1589年)艾率同邑四进士,在县城对面文屏山上捐铸了文屏钟。悠悠钟声,整点报时,成为米脂人的文明号角,在米脂城回荡了400年,不但成为米脂人的文化记忆,也敲出了一个文化县的品牌来。也可能是学子们的诚心感动上苍,光绪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一年科考四榜,米脂作为一山区小县,科甲连绵,独中5名进士、14名举人,轰动朝野,陕西学台樊介轩为此上疏光绪帝:陕西"各属文风,推米脂第一",文化县名声由此大振。 事实上,重文兴学早已成为米脂人的一种文化自觉。东阁凌霄、西楼望野、盘龙矗影、翔凤晶波、华严古刹、灵应萧寺、文屏晓钟、仙洞夕照,米脂八景中的"文屏晓钟""东阁凌霄",就都是劝学励志的。近代,米脂在陕北办起了第一所县办中学--米中、第一所建制女校--米脂高级女子学校。共和志士高攀桂参与同盟会,为国捐躯。民主斗士杜斌丞,主政榆中十年,桃李满天下,其学子刘志丹、谢子长、高锦德、杜聿明,文功武治,十分了得。开明绅士李鼎铭,千秋计精兵简政,名垂千古。秦腔泰斗马健翎,古调新弹,享誉梨园。布衣作家李健侯,笔走春秋,大写《永昌演义》。郭洪涛、刘澜涛、马明方陕北闹红,开辟一片新天地。黄埔军校首批招生,陕西11愣娃勇赴国难,米脂就有4位:杜聿明、杜聿昌、杜聿鑫、马师恭。其中两人献身北伐,马师恭官至国民党伞兵司令,杜聿明更成为十大抗日名将,功在华夏。受米脂浓厚文化氛围熏陶,近代高岗、马文瑞、柳青等陕北才俊,在米脂启蒙上学,文学旗手柳青,更是从米脂高庙山乡文书开始参加工作,在米脂创作《种谷记》及反映沙家店战役的《铜墙铁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米脂婆姨"巾帼不让须眉,大写辉煌。三国时舍生取义的貂蝉,闯王旗下逐鹿中原的娘子军首领高夫人,唐山大地震为将地震信息送出震区而壮烈殉国的高冬丽,米脂婆姨是英雄群体、历史范畴;经典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生活原型姬延芳,《赶牲灵》的生活原型杜锦玉,《兄妹开荒》的生活原型马杏儿,在陕北第一个成功办起女校的高佩兰,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杜岚,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的贤内助杜致礼,这样一些丽人佳黛,使米脂婆姨成为美的使者。米脂婆姨更有时代内涵,近代成千上万的米脂婆姨走出家乡,毅然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以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年关佳节,总有孝敬父母的米脂婆姨、女婿,将大量汇款汇入米脂,让米脂又多了一项"丈人县"的殊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米脂故事延续了昔日精彩,生命在窑洞延续,梦想在时代绽放,正像你走在米脂,四处飘荡出阵阵热闹喜庆的唢呐声一样,文明传承永远是进行时。 注:本文为陕西电视台2019春节特别节目《回望》第七集解说词;转自《榆林日报》。 王建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委员。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380次访问,全刊已有18640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