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榆林学院百部经典读书征文活动
优秀作品选登

摘要:榆林学院百部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选登 编者按:读书是心灵的遨游,是精神的超越,是智慧的积淀,阅读经典是成长的需要,是进步的阶梯。榆林学院百度经典读书征文活动通过阅读经典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润泽学生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品析这些稚嫩而又意气风发的文字,感悟当代大学生的书意人生。 路转溪头吃酒去 ——读辛弃疾词选有感 16翻译本一沈劲草 少年时代读书甚少,总对稼轩存着固执的偏见,我好听人名来猜测人的性格,再加上书本上对他大刀阔斧的宣扬,便只将他浅显的定义为愤世的爱国主义男子。时至今日,书仍是没读上几本,也算是强过彼时,再者年岁有加,看待人与事物都脱去了几分稚气。说起辛弃疾,我想他算不上一个悲情人物,虽说一腔豪情未能全力发挥,但纵观史册失意之人太多了,想来当年也曾登高望远,指划山河,足矣。 王国维曾评价辛苏二人"稼轩词豪,东坡词旷",细想后,"豪"字用的妙极,词风豪放的人不少,就连婉约派的才女李易安也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总觉得少了一点点燃人豪情的东西,反观稼轩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番词读下来,令人神气十足,若是哪位将士在夜里读了,恐是又要辗转反侧不得而眠了。官做的不错,还时时惦念着百姓,"赏心乐事"也仍然"愿年年,人似旧游"。书读过半时,我却越发喜欢他那些平淡生活的诗词,看似提笔寄予山水,却又不似陶瓮,只愿"披星戴月",反而闲适多了便不能自己。言语里仍是有不凡谈吐,当然,他的"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顷长剑"还是无可替代,只是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已经过去太久了,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身上的家国情怀,仅能从他留下的言语温存中,汲取他些许炙热的灵魂温度。而他的"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却更能勾起人的品读欲望。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安适的生活,比起"马作的卢,弓如霹雳"我更乐意去看看从前那个世界的平凡生活,去感受"殷勤野老苦相邀"又或是"浣纱人影娉婷"。稼轩给《清平乐》赋予了一种魔力,看到了这个词牌名,就想到了"清静,平安,喜乐",至于古诗词,依我拙见,就像是一双手,跨越千年去拥抱每一位读者,让本不相交的两个时空,忽然有了交集,让你感受那个时代的喜悲忧乐。 "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这是说给自己听的,提到"风月",便想聊聊他的情词,笔落至此处,忽又觉得好笑,稼轩嘲自己"醉吟风月",我却总以为,他怕是很难有多少细腻的情意,从前只知道秦郎,小山是这方面的高手,不是"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千回百转,既说了情,又道了意,还诉了相思之苦,将少女的心撩拨的碧波荡漾。反观稼轩,一曲"众里寻他千百度"古今吟唱多少年。让人生生想起了琼瑶阿姨笔下的郎才女貌"蓦然回首时"就在遥遥两端彼此看着,情意都在眼神里。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声轻叹又包含着些许欣喜,不似纳兰词那番断肠彻骨,不忍卒读。若是觉得念的还上口,仔细品读,又何止于儿女情事?难道没有文韬武略无处发泄的惆怅吗?如同朱德才先生所说"烟雨朦胧,望来不来,恰如低首,欲前却止",文学的浩瀚长河,我虽连皮毛都未曾沾染半分,也不能将诗词读的明白晓畅,但情真意切也还是能够体会一些的。抛开风月,稼轩写友人的词,也令人感触颇深,犹记岑参先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悲怆。辛词虽然不擅长让人刻骨入心,却饱含对彼此的勉励,既然情深意重,与其难舍难分,不如祝你得偿所愿,一片荣光。 我想,暮年时期的他,卸下些许负担,赏着"一川明月疏星"梦着华胥之调,愿天下苍生岁岁有今朝。他在无数个夜里听风雨,也曾梦见铁马冰河;又或是梦回少年,元夕夜上,灯火尽殆的喜悦;再或者,干脆沉沉睡去。 岁月更替使我遗憾,不能亲眼见见这位"诗意英雄",但他留下来的文字,却还保留着他的灵魂与温度,由这些符号,让我打破时间的牢笼,重新遇见他。文字之间的微妙,恐怕只有天然酵素与空气之间的反应差可比拟。 合上书本,我想无论是曾有山河在握,还是醉里吴音,劳生有限,哪得尽善之美。官职不能永远,生命不能永远,诗词却得以千古流传,也不枉白来尘世一趟。好山川,踏江河,豪情难抒,史册悠悠;念苍生,饱诗书,一生不负种树书! 黄土地上的粗犷与细腻 ——谈《赶牲灵》中的汉子与民歌 中13本二杨一航 最动人的和弦出自最凄婉的故事。韩有祥的三弦就出生在民风淳厚的陕北大地。在陕西,陕南把女性大多数都称之为大姐,男人的性格保阴柔;而陕北大多数男人都称女性为小妹妹,这都是从各地不同习俗的民歌之中展现给我们的。这又从一个侧面给我们反映了陕北汉子性情的刚烈和豪迈。 吕政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陕北汉子,也是陕北文化研究中的佼佼者。从他对陕北的解读中我们看到的是陕北人民在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中一种不屈不饶艰苦奋斗的精神。 朴实的写作手法,也是对其精神的一种体现。关中平原上农民的秘史《白鹿原》璀璨闪烁,而这部反映陕北民生的《赶牲灵》岂不是镶嵌在陕北土地上的一部农民的史诗。我是一个地道的关中人,也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民的生活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地域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让我对陕北的文化了解甚微,只知道陕北有民歌、秧歌,殊不知隐于陕北土地上最广泛最纯洁的是人性之美。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有的感知。 赶牲灵是对专门负责商品运输这一类行当的形象生动的描述,驴、马、骡子、骆驼都是每一个赶牲灵的至宝,生活的一部分。粗犷是对陕北人民性格特点的总称,渗透升华在三代人两对父子赶牲灵的路上。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在书中给我们描画陕北人的豪爽,通过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讲述人们为了谋生而走上赶牲灵的这条路,"活命、自由"是作者在询问陕北民歌活化石柴根老人时,老人对赶性灵做出最精辟的解答。 若是为了活命,在当时战乱纷争、饥荒盛行的岁月,赶牲灵无疑是躲避战乱,在饥荒中寻口饭吃的最佳选择,陕北汉子的粗犷随之也在这条路上展示出了耀眼的人格魅力;自由又是对粗犷的另-种独特的解释,放纵不羁性嗜自由,张天意在被国军拉去充军之后,最放不下的就是对家乡故土的留恋和对情人针针的剪不断理还乱。 张有祥是汉子,在面对被土匪强迫生下孩子天意的谷草时,他能够既当爹又当娘.把屎把尿把天意拉扯成人:张天意是汉子,为了消灭老熟人红裹肚的土匪窝子,一个人陷身危机充当诱饵。 汉子的性格是豪迈与自由,汉子的旅途是寂寞和孤单,汉子的生活也充盈着细腻与温柔。 赶牲灵是危险与自由并存、孤寂和快乐相伴的生活。时而八九天要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漠戈壁,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唯一能在路上能使人性情喜悦的就是一首首充满对家乡和亲人想念之情的民歌。 歌词是粗犷的,它最接近人们的生活;感情是细腻的,它最能让人在孤单寂寞时感受到温暖。一首首出自土地、来自生活的民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民歌又是一个最能展现人性中细腻之情的表达方式。吕老师在他出版的另一本专著《陕北民歌艺术论》当中讲到:陕北民歌本身即为抒发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多为悲苦之情。一个人的感情和理想不是凭空存在和产生的,而是他生活着的客观环境的反映。陕北民歌作为一种生命的歌唱形式,它所饱含的悲剧意识以陕北独有的地域特色为直接导致因素。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自由,随时随地有感而唱,因此它是随心随情而定的。它不事先谱乐,因而其调为心调,表达歌者当时的心情;它不事先写词,因而其词为心词,描绘歌者现实生活中的遭遇。 取材于生活,抒发悲苦之情,歌唱形式随心情而定,这就是陕北民歌的特点。歌词简单易懂,却最能表述歌者内心的感情言语。作词和歌者同为一人,没有专业的词曲人士,张口即出,随手拈来,内容上贴切人心最深处,没有半点隐藏,情感真实细腻。这不由想到朋友以前对我过说的陕北人没有城府、老实,现在看来,他们在不快时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尽情的吼唱出来,音调的抑扬顿挫正是内心感情的曲折回荡。 所以说陕北的民歌又是陕北汉子们内心深处细腻感情的外在体现,民歌教会了他们如何自我对心情进行调节,在和他们的小妹妹之间交流的时候,民歌更是一个独到的传情达意的媒介。 赶牲灵是一个陕北农民从由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陕北民歌对人们生活吟唱的经典。陕北的汉子与陕北的民歌,粗犷与细腻的完美结合就在他们唱起赶牲灵的那一瞬间。 同样是对农民生活的描写,《白鹿原》展现的是渭水滋养下的农民生活,而《赶牲灵》描绘的不仅是一副黄土地养育下的农民生活画卷,更是对陕北民歌的产生缘由的讲述,可以说就是农民的艺术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跳跃在黄土地上面的汉子们以及他们嘴里的一首首民歌,粗犷与细腻的生活,很自然的融合在这一片火热的土地上。 一个普通的悲剧 ——《人生》评论 13新闻班李鑫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布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 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候,也可以影响一生。" 以上文字来自路遥的精神导师及老乡柳青。不得不承认,与柳青的《创业史》相比,路遥的《人生》实在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却并非多么特殊,只是沉沦在中国改革初期而造成的千万悲剧之一。它们的本质都相同,只是以不同的面目来演出。 文章以三位主人公的三角爱情为主要故事情节,以高家村和"县城"为主要活动环境。三大主人公高家林、刘巧珍、黄雅萍出身不尽相同,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但他们在路遥的笔下同样有血有肉,个性十足,也正是因为他们各自的特点,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酿造了一个普通的悲剧。 首先我来回答悲剧何来? 《人生》中,农村子弟高家林学习优秀但并未考取大学,因而抛下了对城市的留恋回了农村。然而令他雪上加霜的是农村教师的身份被村里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从而彻彻底底成为了农民。失落之余,他竟然收获了爱情。 高家村有个"二能人",用书里的话来形容"挣钱快的马都撵不上"。 就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二女儿刘巧珍却喜欢上了高加林。在"二能人"刘立本眼里,高家林就是个文不文、武不武的没有出息的小子。高加林追求他的女儿,完全是一种高攀!然而,善良的巧珍勇敢地和高加林恋爱了。 正当高加林与刘巧珍热恋的时候,叔父高玉智的归来使得高加林原本平静的生活在拍马专家马占胜的操控下瞬间发生了改变--高加林从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 高加林曾今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家境优越、气质不凡,他们俩一直保持着要好的关系。然而高中毕业,高加林落榜返回农村,黄亚萍无奈只得与对她关心备至的同学张克南在一起。如果没有高加林的再次出现,日子会在平静中安然度过,然而生活没有如果。 高加林回归城市后,如同鱼儿入水,各种才能在县城提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黄雅萍内心潜伏的火焰瞬间点燃,她果断与张克南分手,与高加林在县城中开始了无比罗曼蒂克的"爱情"。 高加林不得不承认,他心里爱着巧珍,但因为黄雅萍这瓶进口的烈酒让他在醉意中为了似乎存在的"远大前程"而抛弃了刘巧珍这杯香醇的米酒。在伤心欲绝中,巧珍答应了庄稼人马栓的求婚。高加林与黄雅萍在相对闭塞、观念传统的县城掀起了讨论的浪潮,人们大多以羡慕的眼光来看。然而欢乐与痛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张克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但生性善良的他,没有想过要报复任何人。然而他不知道,心疼他的母亲竟然把高加林"走后门"当上干部的事情呈报了纪委。在张克南震惊而自责之余,在黄雅萍伤心之余,高加林走上了来时的路返回农村。 高加林走了,留下了勇敢追求爱情却伤心欲绝的黄亚萍;高加林回来了,善良美丽的巧珍已为人妻……这是个悲剧,但却是个普通的悲剧。 高加林其实代表着改革开放前期无数怀有远大理想,而且才能超群的农村青年。因为出身农村,只要考不上大学,只能返回农村,走过父辈的老路。他们多么不甘心,他们向往着城市的辉煌霓虹,渴望生在其中,成为之中的一份子。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遇,甚至投机走后门。然而当灾难来临--有人揭发他们,他们是那么的无助,连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得背上行囊,斩断与城市的联系,成为时代的陪葬品。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生》这部小说选取了悲剧中的:爱憎恨、求不得、生别离等几幕,以文学的表现形式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农村青年与时代,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我们在文学的概叹之余,反思国家政策的不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这部普通的悲剧让我们现代的年轻人警醒--人生的道路有多条,你要走那一条,无论选哪一种,我都为大家祝福。 读《活着〉有感 14秘书班吴敏哲 我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我读了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特别深刻的感悟。每个人对于活着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读完之后,我开始思索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也许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阳之下,我在田间漫步而走,恍惚中田间畔头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那是谁?是福贵吗?我想是的。只有他每日呆在田间辛劳的耕作着,偶尔又跟老牛唠叨几句。只是在这时老牛的名字有了更多的叫法,家珍、有庆、凤霞、这些都是老人最亲近人的名字啊!可是那些最亲近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他而去,福贵是幸福的,他在用自己活着的一生去追忆自己的亲人,所以他并不孤独。活着的人都是用生活去追忆逝去的人。 福贵,本是一个阔家少爷,却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输掉了自家的万亩田地,家道破落。而他自己也要承受相应的责任,他的父亲用银元换成铜钱让他扛着去还债,福贵整整挑了一天,稠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他已不再是那个让人背着去上私塾的少爷了,他脱掉了稠衣,干起了他从未干过的活,学着插秧,学着耕地,学会扛起自己肩头的责任。他面对中国劳苦的底层生活没有呐喊,没有进攻,他默默地承受,去体验这最底层的生活,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承受着我们难以承受的悲痛;被拉去做壮丁;亲友间互相仇恨的友情;亲人们一个一个的离他远去;他对活着的信念始终都没有放弃,他深知他必须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自己的亲人活着。他与他的朋友,有着最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中国最劳苦的底层也有着可歌可泣的友情,他们需要更多的眼睛去关注,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身边那些值得关注的人,他们活着有着他们自己的意义。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作为福贵本人来说他是幸福的,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欢乐和幸福,他坚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活着》里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老人平静的说完自己的人生故事,他生活的态度让我开始思索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可是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活着的信念更不相同。相同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受自己肩上所附的责任,面对经常让我们无奈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定的活着。 

榆林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344次访问,全刊已有1859433次访问